学术交流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科学研究 -> 学术交流 -> 正文

长沙理工大学成松柳教授来我院开展学术讲座

作者: 编辑:admin 来源: 发布日期:2025-06-11

611日上午,长沙学院马栏山新媒体学院举办了一场题为重回唐朝:长沙窑诗文里的烟火气的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特邀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松柳教授主讲,由马栏山新媒体学院院长黄柏青教授主持。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副院长张乃午、科研秘书刘琼宇博士及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。

讲座伊始,成松柳教授系统地阐述了此次讲座主题,即重回唐朝悟诗心、品生活、看世界、观匠心。成教授提到在唐朝人编著的《唐诗选本》中并没有李白的《静夜思》,直至宋朝才出现,且其中文本和我们从小熟悉的并不同,由此可以推断现在流传《静夜思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改编。从这一意义而言,长沙窑出土的诗歌可谓是第一手的“地道”唐诗

成教授进一步指出,长沙窑的诗歌还存在对于一些名作的拼贴改字,体现出了平民生活的意趣以及大众与诗人名家的互动。此外,长沙窑创作者的原创诗歌也诗心涌动,语句平实而情感真挚。甚至长沙窑还有一些诗歌与敦煌写本有着联系,可见当时的唐朝文化传播广泛,中下层社会日常吟诵的通俗诗从敦煌传到长沙。

与其他地方出土的瓷器的诗歌中或以反映宗教、精英文化等主题不同,长沙窑诗歌的特色还在于,其几乎完全关于普通大众生活图景。成教授表示,唐代文化的开放性史无前例,且极具创新性,更为难的的是,唐朝文化异常丰富,民众参与度很高。因此,长沙窑中很多诗歌生动刻画了唐朝的民俗传统,构成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民族心理密码。

在讲座的尾声,成教授勾勒了长沙窑瓷器在世界各地的贸易盛况,以及体现在诗歌上对商旅精神的赞颂。长沙窑上的阿拉伯纹路、佛教主题诗歌构成了文化融合的宝贵见证。讲座结束后,师生们积极向成教授请教,围绕长沙窑的现代转型展开了热烈交流。大家讨论了二十一世纪的长沙窑应如何抓住地域文化优势,富有成效地将其转化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,使传统艺术焕发新时代光彩。

(长沙理工大学成松柳教授作专题讲座)


(讲座现场)



撰稿:刘琼宇

审核:张乃午

审批:黄柏青